2020年全州農業農村工作綜述
沃野千里涌春潮
——2020年全州農業農村工作綜述
從“提籃小賣”到基地建設;從“單打獨斗”到企業引領;從“包產到戶”解決溫飽到“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的發展定位……喜看今日河州,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設施農業建設繁榮美麗、農村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全州現代農業已駛入蓬勃發展的快車道。
如今,在我州廣闊的沃野里,產業扶貧、產業結構調整、“糧改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工作成效突出、亮點紛呈,成為可推廣、可復制、可借鑒的典型,農業產業化的“魅力”之果正散發出獨特的“芳香”,一幅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徐徐展開……
農業是臨夏小康之基、發展之本、穩定之要。2020年,州農業農村局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州委一號文件和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高質量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為目標,集中資源、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全力攻堅,農業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農村人居環境干凈整潔,農村改革有序推進,產業扶貧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偉大勝利和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調結構 鼓起農民群眾錢袋子
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州委、州政府把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抓手,在確保糧播面積穩定的基礎上,實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60萬畝工程”,著力打造高原夏菜、中藥材、食用菌、百合、樹莓、小雜糧、經濟林果等經濟效益高的新型產業帶,全州種植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實際新增特色產業88.11萬畝,群眾已由以前種植傳統農作物畝均收入不足千元,達到現在大田作物畝均收入萬元以上、設施農業畝均收入3萬元以上的可喜局面,為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東鄉縣將金銀花產業作為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新興產業來培育,在沿洮河經濟帶建設東鄉金銀花健康產業園,上馬金銀花飲料和中藥飲片生產線,以“農戶+種植基地+公司”的模式,將金銀花發展成為集種植、采摘、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支柱產業。
臨夏縣通過高原夏菜產業發展,不僅把農民從傳統產業生產中解放出來,而且大大增加了群眾的務工收入,進一步提升了土地的生產效益,真正達到了“一畝地十畝糧”的效果。 和政縣引進的夏潤高原農業有限公司在松鳴鎮狼土泉村、卜家莊鄉前坪村流轉土地1500畝,種植赤松茸,有力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這里的赤松茸是去年4月種的,6月開始出菇采收,這幾天進入了采摘旺季,我每天都來摘菇,一天收入80元,比干其他莊稼活輕松,掙錢多。”正在摘菇的村民曹成梅樂呵呵地說。
康樂縣景古鎮食用菌種植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天生產食用菌棒1萬棒以上,生產的菌棒和菌種分給群眾種植,按照訂單方式回收以后銷往廣州等地。據統計,全鎮已成立香菇合作社10個,42名黨員帶頭發展香菇產業,275戶貧困戶從事香菇種植工作,帶動貧困人口200多人,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小香菇”正在蛻變為群眾增收的“致富傘”。
積石山縣青豐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周邊群眾耕地2000畝,通過社員入股分紅、群眾投勞收益的方式,帶動發展173戶社員穩定種植當歸、黨參、黃芪等中藥材,合作社統一收獲、加工、銷售,入股群眾通過分紅、投勞收入總共可獲得135萬元。
育產業 夯實脫貧“基本盤”
牛羊養殖產業是我州的傳統優勢產業,群眾擅飼養、會經營,我州已成為甘肅乃至西北主要的牛羊及產品集散交易中心,牛羊養殖產業成為我州產業發展要素最全、產業鏈條最長、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最好的產業。
依靠政府提供的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東鄉縣柳樹鄉仲家山村村民馬白克勒買了3頭繁殖牛進行自繁自育。經過精心飼養,目前牛存欄12頭,每年的牛養殖純利潤達到2萬多元,一舉摘掉了扣在頭上多年的貧困戶“帽子”,成為村里有名的養殖能人。
康樂縣鳴鹿鄉郭家莊村的馬社個了解到產業扶持相關政策后,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引進1頭良種母牛,2019年又引進1頭母牛。如今,馬社個依靠穩定的養殖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他逢人就說:“產業扶貧給了我脫貧致富的機會,擴大養殖規模讓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為進一步激發貧困戶發展牛羊養殖的積極性和鞏固到戶產業發展成果,州上出臺《臨夏州深度貧困村實施牛羊產業發展達標提升工程指導意見》,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差異化獎補,使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能力進一步增強,有力助推了產業扶貧奔小康進程。
富百姓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按照各縣市區域和資源稟賦優勢,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我州進一步壓糧擴經增飼,實施“糧改飼”“糧改果”“糧改藥”“糧改菜”“糧改油”等種植結構調整“六十萬畝工程”。通過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有力促進了觀光農業快速發展,開啟了鄉村特色旅游的新模式,讓老百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臨夏市依托油菜花海大力發展觀光旅游業,折橋鎮,南龍鎮羅家灣、妥家,枹罕鎮青寺、江牌等鎮村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初具規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政縣依托松鳴巖國家4A級森林公園等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土地流轉種植萬畝油菜,形成觀光產業帶,吸引大批游客觀光旅游;永靖縣、東鄉縣鼓勵村集體、能人領辦和創辦農家樂、度假村、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將集體資源入股、發包、出租給經營實體,逐步形成了永靖縣“棗園”“草莓園”,東鄉縣“杏園”等具有地域資源優勢的鄉村旅游品牌,拓寬了增收渠道;積石山縣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石塬鄉三二家村新建觀光旅游附屬設施,扶持發展農家樂10戶,讓游客來了有看頭、有玩頭、有吃頭、有帶頭。
同時,州上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中央定點幫扶和央企助推臨夏產業發展的機遇,通過832平臺、臨夏消費APP、參加節會、電商銷售、直播帶貨等形式,開展線上線下銷售,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州消費扶貧額達10.27億元。
永靖縣劉家峽農業開發集團與北京同仁堂健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黃芪收儲、凈選、洗潤、切制等初級加工,從定點“黨建+”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15%進行統一收購加工,年收購加工黃芪2800噸,已累計吸納400多戶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形成穩定利益共同體;康樂縣通過景古鎮食用菌種植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訂單方式回收后銷往廣州等地,輻射帶動周邊群眾300多戶;臨夏縣高原夏菜種植基地將生產的高原夏菜源源不斷運往夏商集團位于高崎的生鮮冷鏈物流加工配送中心,每次運送量達30噸左右,實現了季節性常態化供應,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沃野千里涌春潮,重整行裝再出發。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州農業農村部門將進一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以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農業更加發達、農村更加繁榮、農民更加富裕。